当印度国防部悄然将F-35排除出“多用途战斗机”采购清单的消息传出,华盛顿的震动不亚于一场战略地震。这一决策背后,是五代机全球竞争格局的剧烈重构,而中国歼-20机群的快速扩张,正成为撬动地缘平衡的关键杠杆。
一、F-35深陷泥潭:技术困局动摇全球买家信心
美国2026财年的F-35采购计划暴露了其核心困境:总量仅47架的采购规模中,海军F-35C仅占8架,海军陆战队F-35C仅4架。这种“个位数采购”凸显项目的系统性危机:
升级陷阱持续发酵: TR-3软件升级的长期拖延导致F-35无法搭载最新型空对空导弹,严重削弱即战力。印度对此类技术风险的容忍度极低,尤其在其“阵风”机队已形成战斗力的背景下。
成本与交付的双重不确定性: 美国自身采购量的萎缩(相比中国预计2026年采购超150架五代机),让国际客户对洛马公司的产能和长期支持能力产生深度疑虑。印度追求的不仅是装备,更是稳定可靠的战略合作预期。
展开剩余73%代际降级的尴尬: 为填补战力空缺,美国空军被迫增购129架非隐身的F-15EX。这一“开倒车”行为,向印度等潜在买家传递了消极信号——F-35的可靠性问题已迫使美军寻求替代方案。
二、歼-20崛起:亚太天空的力量重塑
中国第五代战斗机的迅猛发展,从根本上改变了印度面临的空中战略环境:
规模碾压: 歼-20总产量在2023年已突破300架,凭借先进的脉动生产线,其2025年预计年产量将达到惊人的150架。这相当于美国同年F-35采购量的三倍以上。如此庞大的隐身机群部署于西部战区和南部战区,对印度北部空防构成前所未有的常态化压力。
性能优势显现: 公开评估显示,歼-20在关键作战指标上已形成对F-35的非对称优势:更优的气动设计带来更长的作战半径(覆盖印度纵深)、更大的载弹量(多任务适应性)以及更强的超音速机动能力(夺取空优的关键)。对印度而言,抗衡歼-20需要的是同等级重型空优平台,而非F-35这类侧重对地攻击的中型机。
体系化作战成型: 歼-35舰载隐身战斗机的量产在即(2025年左右),将与歼-20构成“重型制空 + 中型多用途”的互补组合。搭载涡扇-15发动机的歼-20A改进型已服役,中国海空军隐身打击体系日趋完善。印度评估认为,到2030年,中国部署的近1000架五代机2将彻底主导次大陆的空中力量平衡。
三、莫迪的抉择:战略自主与地缘现实的权衡
印度放弃F-35绝非一时冲动,而是多重战略算计的结果:
“印度制造”的优先选项: AMCA(先进中型战斗机)项目被提升至国家战略高度。莫迪政府将资源倾注于本土五代机研发,旨在摆脱对外依赖,构建自主国防工业体系。引入F-35复杂的供应链和美国的“黑箱”技术限制,与这一目标背道而驰。
法国方案的“即时性”与“可控性”:“ 阵风”已在印军形成战斗力,其性能(尤其在“流星”导弹加持下)被印度空军高度认可。增购“阵风”或引进其技术(如“阵风”F4.2/F5标准),是短期内提升战力、同时相对保障技术主权的务实选择。
规避中美博弈漩涡: 采购F-35意味着深度绑定美国军事体系,可能激化与中国的对抗,并丧失外交回旋空间。印度选择“法国路径+自研”,意在维持战略灵活性。
歼-20的“反向推动”: 中国隐身机群的压倒性规模和性能优势,迫使印度必须寻求与之匹敌的重型空优平台。F-35作为多用途战机,在制空能力上被认为难以单独对抗歼-20。印度对AMCA的设计定位(重型/中型结合),侧面印证了其对歼-20威胁的认知。
结语:权力转移的缩影
印度对F-35的冷落,是全球军工权力转移的鲜明注脚。它标志着美国在尖端武器领域垄断地位的松动,以及新兴力量通过自主创新重塑规则的能力。歼-20机群在西太平洋乃至印度洋方向的密集存在,不仅是技术先进的象征,更是战略威慑的实体化。对印度而言,莫迪的选择是一场豪赌——赌“印度制造”能跑赢时间,赌“阵风”能填补空防缺口,更赌在歼-20阴影笼罩下,印度能走出一条独特的强国空军之路。这场博弈的结局,将深刻定义亚洲未来的天空。
发布于:四川省兴盛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